中國保險集團:跨國保險“航母”迎來第二次航程 發布日期: 2006-01-26 來源:金融時報 當中國保險業遵循國家“十一五”宏圖規劃繼續做大做強之時,目前國內惟一一家跨國、跨地區的金融保險集團————中國保險(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保險集團”),也在平穩走過第一個五年規劃之后,以“又快又好”為目標,制定了新的戰略目標:在未來五年內,中國保險集團將實現業務健康、持續、快速發展,徹底消化歷史包袱,調整完善機構布局,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構建集中高效的管控體系,強化資產管理,壯大資產規模,提高盈利能力,品牌形象和綜合競爭力有明顯提升。 羽翼漸豐 跨國經營網絡初現 在中國為數不多的金融保險集團中,中國保險集團自成立以來,始終以其多元化、國際化的經營獨樹一幟。在2001-2005年第一個五年戰略規劃期間,中國保險集團在整合資源、優化配置的基礎上,構建了科學合理的控股框架,組建了控股集團;建立了資本運作平臺,組建了中國保險業第一家上市公司。尤其是第一個五年規劃開始的2001年,一直專注境外業務的中國保險集團開始啟動內地業務————太平人壽和太平保險相繼復業,成為內地保險市場的一股新銳力量。此后,太平養老保險公司、中國保險集團資產管理公司也相繼問世……截至目前,集團旗下已有19家子公司,業務范圍涵蓋保險、養老金、投資、證券、財務融資、基金管理等領域,經營區域遍及中國內地、港澳、歐洲及東南亞、大洋洲等地。 正是這樣一個正在逐步形成以保險為主的多元化綜合金融服務體系和以國內市場為主的跨國性經營網絡,在第一個五年規劃的實施過程中給中國保險集團帶來了不菲的業績。據總經理林帆介紹,到2005年末,中國保險集團的總資產已達到359億元,比2001年的177億元翻了一番;凈資產也大幅增長,達到37.4億元。尤其在剛剛過去的2005年,全集團共實現保費收入12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6.4%,證券營業額199億元;總的投資收益率從2004年3.9上升到4.1,高于國內平均水平。集團的大部分公司在這一年實現扭虧為盈。 中國保險集團的境內外業務始終都受到集團的高度重視。尤其是國內業務近來增長速度很快,利潤也在大幅提高。境內兩支勁旅————太平人壽和太平保險2005年的保費收入分別比上年增長18.6%和51%,業務結構也更趨合理;同時,境內機構建設也令人矚目:太平人壽、太平保險機構網絡布局進一步完善,太平養老保險公司獲得受托人和投資管理人兩項資格,正式開始對外服務;太平資產管理公司獲準籌集;民安(中國)改制完成,正式對外營業。而在境外,民安保險已連續三年實現盈利,中再國際在巨災不斷的情況下,也取得了較好的經營業績。 謀求跨越 第二個五年規劃出臺 1月18日,在深圳舉行的中國保險集團2006年全國工作會議召開之際,去年5月出任公司董事長的原中國保監會副主席馮曉增率領集團領導班子成員與媒體見面。人們看到的是一個年輕干練、團結有朝氣的高管集體,而時隔13年后再次回到中國保險集團工作的馮曉增更是意氣風發。他指出,中國保險集團將在即將開始的第二個五年戰略規劃中,繼續以創新為動力,堅持“又快又好”的指導思想,充分整合資源,發揮整體優勢,追求有效益的規模,走質量效益優先、風險管理先行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努力實現做大做強。據馮曉增透露,預計到2010年,中國保險集團的總資產將達到人民幣1072億元,凈資產達到62.4億元,凈資產回報率力爭達到10%-15%,凈資產和保費都要比現在翻番。 走進一個新的五年規劃,準確的戰略定位是首要的。馮曉增表示,“以保險業務為中心,資產管理為保障,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務;以境內為重心,境內外協調發展;具有鮮明品牌特色、持續發展能力和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力的跨國性綜合金融保險集團”,這就是中國保險集團在未來的五年里對自身準確的定位。 為實現這一雄心勃勃的計劃,據了解,中國保險集團將對全系統的人才、資金、技術、業務、客戶等資源進行全方位的整合,充分發揮境內的人才、技術優勢和境外的網絡、培訓優勢,構建集中化的管控體系和高績效的工作體系,尤其是要著手打造七大平臺:戰略集中管控平臺、品牌與企業文化平臺、風險管控平臺、財務投資集中管控平臺、后援支持平臺、綜合開拓平臺、資本運作平臺,目的就是要充分整合集團資源,發揮整體優勢,把自己逐漸打造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綜合金融服務提供商。 2006年,顯然是中國保險集團二次創業初級階段最為關鍵的一年。雖然馮曉增依然用“大病初愈、實力不是很強”來形容目前集團的現狀,但是,“太平人壽、太平保險必須在2006年實現打平”這個顯然高于常理卻又勢在必奪的硬性目標卻又令人不能不感到2006年,必將成為中國保險集團發展里程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這艘跨國保險集團“航母”究竟會在新航程上有怎樣出色的表現,人們將拭目以待。 |
|
返回頂部
版權所有 ? 2001- 中國太平保險集團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