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風暴愈演愈烈,國際貿易環境充滿了不確定性。
簡單以我國唯一一家承辦政策性信用保險業務的金融機構————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下稱“中國信保”)的最新統計數據來看,由于違約率明顯升高,出口企業呆壞賬增加,今年1-11月,中國信保支付各項賠款同比增長174.5%。
12月19日,中國信保發布的2008版《國家風險分析報告》(下稱“《報告》”)對年度全球風險態勢進行了深度分析。
這是中國信保連續第四年發布國家風險報告和全球風險地圖————與往年相同,其仍從“國家基本情況”、“政治狀況”、“經濟形勢”、“投資狀況”、“雙邊關系”及“總體風險評估”六個部分,對全球100個主權國家的風險狀況進行詳細分析與評估,并對除中國以外的191個國家的風險水平等級進行認定。
不同的是急劇變化的評估結果。面對今年突如其來的金融危機,從發達國家到新興市場國家、發展中國家,從金融領域到實體經濟,無一例外被卷了進來。
全球風險激增
與2007年全球整體風險水平趨于降低的局面相比,2008年的形勢發生明顯扭轉。
《報告》稱,全球國家風險水平顯著升高,局部出現急劇惡化,系統性風險特征顯著。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正深刻影響著世界經濟與金融的正常秩序,一些地區甚至出現了衰退跡象。
“全球風險地圖”亦顯示,在全球62個風險參考評級發生變化的國家中,有48個國家的風險水平上升,風險評級調降,調降規模之大已創紀錄;另有部分國家的風險評級雖未被調整,但由于風險水平已出現異常波動而進入觀察狀態。
總體來看,2008年30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oecd)中有近半數風險增加,遭遇降級;而評級調升的14個國家,無一是oecd國家。
對于評級調降的國家,金融體系紊亂,國際收支失衡,是風險上升的主要的原因;對評級調升的國家,政治和社會局勢繼續不斷整治,金融危機直接沖擊有限,國際收支狀況轉好是風險上升的原因。中國信保副總經理梁志東總結道。
《報告》顯示,作為金融風暴的策源地和中心地帶,美國被首次調降;歐洲因遭受金融危機全面沖擊,并催生內部風險,包括法國、英國、西班牙等成熟市場國家在內的一批國家被調降評級。而此次評級調升的國家,集中于非洲和拉丁美洲。“盡管這些地區的國家絕對風險水平依然較高,但一年以來其國內政治社會形勢相對好轉,經濟形勢基本平穩,仍然得到了積極認可與客觀反映。”
梁志東認為,2008年以后,美國次貸危機逐步演變為全球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亦逐漸顯現。作為全球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也日益感受到“寒風襲來”————市場需求減弱,出口的風險加大,投資環境惡化等等————經濟增長速度出現下滑跡象。
金融危機的后續發展,仍是決定全球經濟未來走向的核心因素。
《報告》稱,在金融危機和經濟動蕩的全面沖擊下,全球政治力量對抗出現形勢變化和加速態勢,經濟全球化有待調整,貿易保護趨于升溫;美國、歐盟、日本等主要經濟引擎已陷入困境,新興市場國家則面臨全面考驗。
梁志東亦認為,過去幾十年中,以貿易自由化、投資便利化和金融國際化為基本特征的金融全球化,使很多國家實現了高增長地通脹,同時,全球經濟失衡逐漸成為全球經濟體系脆弱化的根源。
“未來對失衡的調整將是一個艱難漫長的過程。但是我們應該看到,經濟風險相對集中的釋放,有助于長期系統風險水平的降低,而危機后痛定思痛,有望使全球進入優化的調整階段。”梁稱。
美歐亞非區域風險迥異
根據《報告》的描述,雖然金融危機不斷蔓延至全球,但各個國家和地區所表現出來的風險狀況迥異。
中國信保自成立到2008年11月末,已累計承保保險金額5685.9億美元,支出賠款10.3億美元。2002年以來,中國信保對北美累計承保額達到了320.2億美元,占全球承保額的20.3%。
北美是中國信保短期業務累計賠款最多的地區。“次貸危機爆發后,北美報損金額超過150%,報損案件數量同比增長16.7%,兩項均超過平均水平。紡織類和機電類商品報損金額最多,均已超過千萬美元,報損案件普遍具有金額較大,糾紛嚴重,破產貧乏和訴訟案等多的特點。”梁志東透露。
事實證明,北美地區短期信用風險明顯升高。從中國信保接到的企業報案情況來看,今年以來,美國80%以上進口方不付款的案件均存在各類爭議。爭議類型主要包括,產品與合同要求不符而影響可銷售性,不按合同數量供貨導致索賠,延遲出運引起銷售過季、庫存積壓或訂單取消,以及不正當競爭和侵權糾紛等。
同時,歐洲成為了出口風險第二大“重災區”,尤其對于紡織出口企業。中國信保接到的紡織企業報損金額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超過百萬美元;歐洲地區機電類案件報損金額也激增,為2007年同期的近5倍之多。
《報告》顯示,今年以來,我國與歐洲發達經濟體的出口貿易糾紛案件日益增加,且有復雜化和多樣化趨勢,涉及知識產權、產品標準、環保因素、代理協議、保密協議等多重領域。
“在當地解決糾紛的法律成本較高,而在歐盟之外獲得的仲裁裁決在當地執行困難。歐洲新興市場經濟體的政治制度、文化背景、法律體系相對復雜,法律制度仍處于過渡階段。在進出口交易中,海關、稅收環節操作普遍不規范,信息透明度較差。”《報告》中稱。
相比歐美,中國企業在亞洲市場所面臨的風險更加全面而復雜,尤為突出的是結算風險。《報告》認為,亞洲經濟對美國及歐洲市場依賴程度較高,外需下降、貿易保護給亞洲帶來了直接而顯著的影響。
其一,亞洲國家貨幣體系總體脆弱,受國際市場影響較大,加之外匯政策不穩定,由此存在較大結算風險;其二,亞洲地區眾多企業實力不強,或高度依賴銀行貸款,在金融危機沖擊下經營困難或瀕臨破產,由此造成信用風險急劇升高;其三,當前大宗商品及原材料市場價格急劇波動,諸多重要產業景氣度急劇下降,由此造成的拒收風險及違約風險迅速升高。
由于金融危機的直接與短期影響相對有限,非洲地區是目前風險水平波動性較小的地區,但絕對風險水平最高,以基本層面的風險為主要特征。
自2007年起,非洲國家整體進入外債還款高峰期,未來較長時期內還款壓力增大,償債能力和償債意愿面臨嚴峻考驗,《報告》認為。
政局脆弱、經濟落后使中國企業在非洲地區的經貿實踐長期面臨全方位風險。非洲國家受金融危機直接沖擊相對較小,但對外資依賴性較強,隨著全球銀行惜貸嚴重,投資者資金緊張,當地外國直接投資增速將大幅放緩。
同時,非洲國家對外出口主要以自然資源和農產品為主,受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影響,多數國家外匯收入持續減少,國際收支惡化,償付能力削弱。
【作者:趙萍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