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郵渠道雖然帶來了保險業務的快速增長。一季度,全國共有銀郵類保險兼業代理機構97209家,占全部兼業代理機構的66%,保費收入1114.1億元,達到渠道總保費收入的88%。但銀郵業務在快速發展過程中也積累了風險。
日前,保監會下發《提示人身保險銀郵代理業務風險的通知》,專門對銀郵的投保、經營風險予以警示。
客戶糊里糊涂投保
在上海,壽險公司從銀郵渠道獲取的保費收入比例更高,占全部中介業務的98%。目前,滬上37家壽險公司中,不涉足這一渠道的寥寥無幾,而眾多外資公司更是將其視為發展的跳板。
按照現在的壽險營銷理念,得渠道者可得“天下”。于是,銀郵渠道變得炙手可熱,代理模式也由“一代一”變成了“一代多”。為了吸引更多的業務,保險公司需要根據階段情況,不斷更新投放的保險產品。然而,萬變不離其宗,銀郵渠道代理注定是投資型險種的專屬,柜臺上險種始終在分紅、萬能和投連之間進行輪換。
據了解,保險產品在銀行的銷售量并不是最高的,直面其他金融理財產品的激烈競爭,保險只有融入更強的投資功能,才有可能獲得更多業務。與此同時,銀郵機構從保險公司拿到了高手續費,銀郵機構的銷售人員在利益驅動之下,不時通過夸大保險產品收益率,達到提升銷售量的目的。
這種近似病態的銷售模式,使得越來越多的市民將買保險誤認為是儲蓄,將保費等同于投資收益的本金。結果,當他們希望拿回本金和收益時卻大失所望,認為被保險公司欺騙了。
險企明明白白虧錢
對保險公司來說,過度依賴渠道業務并不是一件好事,帳面上業務量成倍增長,卻需要支付巨額的進場費和業務手續費。據保監會統計,截至3月底,銀行和郵政今年手續費收入為31.89億元,比去年第四季度翻了一番。
據悉,少數保險公司盲目追求保費規模,惡意提高渠道手續費及銷售激勵費用,給業務經營造成巨大風險。過高的業務銷售費用,可能導致渠道業務出現費差損且不斷擴大。而在資本市場激烈震蕩的情況下,部分保險公司寄希望依靠高投資回報彌補費差損的意圖,得到的很可能是偷雞不著蝕把米的后果。
然而,明明知道渠道業務需要支付高額手續費,可能導致經營虧損,可保險公司依舊熱衷于渠道業務,其原因何在?一位業內人士道出原委:賠本沒關系,只要能完成業務指標,能獲得客戶資源,能擴大品牌影響。通常情況下,保險公司會在每年的頭幾個月重點發展銀郵渠道業務,有了這批業務再著手拓展個險、團險等其他業務,將更有底氣。
有專家表示,保險公司在渠道業務上產生的費差損,將會影響年度的盈利能力,最終減少分攤到每張保單的收益。
業務風險實實在在
以銀郵為首的兼業代理渠道,正處于非健康的發展狀態。首先,誤導銷售侵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其次,高手續費提升了保險公司業務風險。近日,中國保監會為銀郵渠道發展敲響了警鐘,連續對消費者投保新型人身保險產品和保險公司從事人身保險銀郵代理業務,進行了風險提示。
中國保監會在《提示人身保險銀郵代理業務風險的通知》中提示消費者,在投保分紅、萬能、投連等新型人身保險產品時,應著重了解產品的條款內容和各項費用的扣除情況,不宜將保險產品與其他金融產品的收益進行片面比較。投保后,消費者應配合保險公司做好回訪工作,再次確認是否清楚購買保險產品應注意的主要事項。
由于保險公司的業務風險,直接影響消費者的利益,因此加強銀郵代理業務的監管十分關鍵。中國保監會要求,各公司應高度重視銀保渠道費差損問題,加強利源分析、費用分析與預算控制,從公司中長期戰略出發,理性經營,有序競爭;同時,應重視銀保渠道業務的資產負債匹配,根據業務的負債特征,審慎制定資產配置策略。
作者:蘇微佳 來源:人民網-國際金融報